笔下文学 > 反白莲正墨莲 > 壹

笔下文学 www.bvwx.com,最快更新反白莲正墨莲 !

    皇室的公主,是人间最惨痛的悲剧。从古至今,政治联姻,远嫁和亲者不计其数,而能够善终顺遂者则更是屈指可数。

    这件事,熟读史书的李和很早就知道了。

    他是忠义伯爵李猛表侄,十二岁时随叔父入宫,被选为裕王朱载垕的伴读。裕王十三岁,与他年纪相仿,志趣相投,关系甚好。

    伯爵府内虽也是明争暗斗,可比起宫中的险象环生,步步为营,则是小巫见大巫了。所以从小在复杂环境中长大的李和,早就明白明哲保身的道理。

    他第一次见到宁安公主,是在嘉靖二十八年的七月。

    那年史书之上记有很多件大事:唐顺之编纂《武论》;《西麓堂琴统》出版;海瑞中举人;庄敬太子朱载壡因病夭折……

    可是无人记得嘉靖帝长女,常安公主朱寿媖,同样也在那年七月悄然薨逝。

    史书上也不过寥寥几句:常安公主朱寿媖病逝,时年十四岁,未下嫁,明世宗为此辍朝一日,诏治丧如归善公主例。

    一个小小的公主而已,没有道理费墨着写,几个字就是一生。

    那年的宁安公主十岁,已经养在张贵妃身边六七年了,好不容易才从失去生母的阴影中走出来,又骤然失去同母亲姐,大病一场后,性情突变,张贵妃毕竟不是公主生母,也不敢严管,皇上对公主的接连遭遇更是心疼愧疚,于是只要她不是太过分,凡事也就随她去了,所以公主的性子变得更加跋扈恣睢,不可一世。

    那时李和刚刚被选为裕王伴读,进宫不到一月,从未见过这位宁安公主。

    直到那一日,他因一些小事耽误了出宫时辰,等到太阳落尽,月亮升起时才慌忙赶到宫门口,遥见宫门早已下钥,李和摆首叹气,又往回走。

    李和高估了自己的认路能力。皇宫楼阁错落有致,道路更是蜿蜒曲折,他心里又一直想着适才之事,心不在焉地走了许久才蓦然惊觉,身处之地全然陌生,已迷失在这午夜的九重宫阙里。

    他停下来茫然四顾,周围寂寥无声,不见人影,惟面前一池清水在月下泛着清淡的波光,岸边堤柳树影婆娑,在风中如丝发飘舞,看得他心底渐起凉意,依稀辨认出这应是位处皇城西北的后苑,于是仰首望天,依照星辰方位辨出方向,找到南行的门,急急朝那里走去。

    刚走至南门廊下,李和忽觉一侧假山后传出轻微的嘤嘤哭声,他悚然一惊,悄步转到假山后看去,但见那一团娇小纤柔的身形,环抱双膝,独坐在清冷夜风中,身上仅着一袭素白长裙,长发披散着直垂腰际,与月色相触,有幽蓝的光泽。

    这宫中冤魂极多!李和猛然想起一位老太监曾跟他说的这句话,心中猛然一惧,刚想转头回去,那小姑娘已经听到了身后动静。

    “谁在那里?”那声音轻婉清脆,倒没有鬼魅那般空灵幽怨。

    李和被迫转回身去,那小姑娘站在他面前,比他矮一个头,容貌姣好,五官精致,大大的眼睛好奇的盯着他。

    “你是谁?”

    “你是谁?”

    两人同时开口,不知谁先回答,一时静立无言。

    李和大胆的看向她,眼神从上到下打量了她一番,最终停留在最底下那一双玉足上,白嫩小巧的双足,就这样无遮无挡的露了出来,她竟是跣足而出!

    “放肆!”小姑娘有些羞窘,怒斥一声,抬手便打上来。

    李和看的入神,直到眼前白袖呼来,他才猛然惊觉自己刚刚的做法有多么无礼,急忙低下头去,拱手致歉。

    过了片刻,静的只能听到风吹柳叶的声音,他才敢小心翼翼的抬头,想解释一番,却发现眼前的小姑娘早已不见了踪影。

    莫非真的是鬼魅?李和呆立半晌,抬手摸了摸脖颈,小姑娘刚刚是用那宽大的袖子甩过来的,并没有打在他的脸颊上,而是打在他颈侧,大约是因为身高悬殊的缘故。虽然不是很疼,但余温犹在,料想刚才一切并非虚幻,他这才长长舒了一口气。

    那时略含嗔怒的小公主站在他面前,可他却不知是谁,只觉得她犹如月下鬼魅一般骤然出现,瞬间将他的心魂摄住,让他终生难以逃脱。

    约莫数日后,方皇后因宫中失物而要搜查六宫。李和常在宫中行走,自然也跟着裕王被带至皇后宫中盘问。

    那日中宫熏香袅袅,方皇后身着描凤的鹅黄色轻纱褙子,戴着凤冠,端坐于殿中。但那一双精明的丹凤眼却环视在每个人脸上,让人不寒而栗。众多后宫嫔御,皇子公主,皆是敛声屏气,垂首危坐。

    “宁安公主为何不在?”方皇后询问,看向身边的老女官伍氏。

    “已经派人去承安宫请过,杨内侍说公主身子不舒服。”伍氏回道。

    伍氏口中的杨内侍,名唤杨速之,是宁安公主身边的老太监了,李和有幸见过一面,倒是位宽和之人。

    方皇后看了一眼旁边副座上的优雅女子,她梳着坠马髻,头上点翠华胜无数,耳上一对白玉葫芦耳坠,上穿一件圆领的月白色纱衫,下穿一件象牙白的绣花马面裙,清新淡雅的像朵百合花,让人见之忘俗。

    李和认识那位娘娘,她是皇上的沈贵妃,与裕王生母康妃关系甚好,所以他曾在康妃宫中见过的,沈贵妃亦是宁安公主的养母,只是如今已经与公主分宫而住,但感情依旧亲密。此刻方皇后看向她,她却依然从容而坐,丝毫没有慌乱,也未看出对皇后有任何惧怕之意。

    那样坦然淡定,方皇后便不再追究,只对众人道:”你们都是有头有脸的人,若要本宫亲自去搜宫,不大好,若真搜出来,你们更是没脸,倒不如主动交出来。”

    皇后丢的是一颗珍贵的夜明珠,是从吐蕃进贡来的,仅此一颗,十分珍贵。

    众人依旧低头颔首,无人出声,大殿一时又安静下来。

    忽有一位宫人匆忙进来禀报:“回皇后,那夜明珠已找到。”

    众人心中皆是一松,都觉得的自身嫌疑可除。

    宫人呈上夜明珠,皇后仔细查看,确认无疑,方问:“从哪里寻回来的?”

    “是从北苑湖边寻回。”

    方皇后嘴角略漏出一丝薄笑:“本宫这颗夜明珠乃是五日前夜里所丢,可是夜明珠从来都好端端的放在宫中,怎会跑到北苑湖边去?定是贼人偷窃,然后将此物藏匿在湖边的。那湖边可还有什么东西吗?”

    宫人道:“还搜出一串手镯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手镯?”

    “金丝连珠玉镯。”

    这一问一答,众人心中已明白事情真相,这明摆着是针对宁安公主的。

    金丝连珠手镯是用金丝将二十六颗粉色珍珠镶嵌串连起来的镯子,工艺巧妙,那是宁安公主去年生辰时,皇上特地命人打造的。

    李和默然站在一旁,他只觉得此事蹊跷,但对金丝连珠手镯并不晓得。不过他听见北苑湖边,倒是想起几天前所遇到的“鬼魅“,心中隐隐发觉可能与今日之事有关。

    方皇后又命人去请宁安公主来,这次是关乎偷窃藏匿的罪名。

    不多时,宁安公主被请来了,李和朝门口望去,只见一位十来岁的小姑娘不疾不徐的走了进来,她梳着垂挂髻,耳上鎏金银镶宝石耳坠,上穿一件大红色竖领对襟纱衫,下穿一件描云马面裙,另绣有两只惟妙惟肖的大雁穿梭于祥云之中,头上那一对锦鲤鱼流苏步摇在她迈步时发生清脆的微响,妆容精致,唇红齿白,眉目如画,脸上虽有泪痕,但傲然之色不减,与初见那晚的无助失落简直判若两人。

    公主身后跟着老太监杨速之,还有一位三十来岁的女官,那是宁安公主的奶娘崔氏,另跟有十二三岁的小太监和宫女各四个,一大群人簇拥着她而来,尊贵无比。

    沈贵妃见公主到来,急忙起身搂过她的肩膀,出言提醒她:“快给皇后娘娘请安。”

    公主倚在沈贵妃身边,只是愤怒的瞪着皇后,然后不客气的质问:“你又想出什么办法要害我了?”

    李和微微诧异,听公主语气强硬,对皇后没有丝毫尊重,生怕她惹恼了皇后,但见皇后依旧面上平常,想来已经习惯了公主的态度。

    沈贵妃制止公主,但公主却依旧不肯行礼。一旁的李和不禁对这位小公主产生一丝敬佩,她高傲的像朵玫瑰花,虽然鲜妍明媚,却也是满身花刺,让人不敢轻视。

    “算了,本宫也习惯了。“方皇后一边掩饰着尴尬,一边又冷声问道:”听闻公主是病着的?”

    公主扬起红扑扑的脸蛋,冷笑道:“是病着,但是一听有人诬陷我,即便是病死也要来伸冤。”

    “哦,公主觉得冤枉?那公主是否承认五日前的夜里曾去过北苑湖边?“皇后问道。

    “去过。”公主坦然承认。

    “去干什么?”

    “姐姐给我托梦,想见我。”

    公主话音刚落,李和明显感觉众人一惊,殿内鸦雀无声,连方皇后的脸色也是变得苍白。李和知道,宁安公主口中的姐姐便是前些日子刚死的常安公主,一时也愣住了。

    “公主说什么胡话?”一旁的康妃担忧的看向公主。

    “俗话说,不做亏心事,不怕鬼敲门!”公主直直的盯着皇后,缓缓一语,不置可否。

    皇后脸色一变,但很快缓和了语调,平静了声音:“公主那日去了北苑湖边,正巧,本宫的夜明珠也偏偏在那里找到......”

    “皇后娘娘有何证据?”沈贵妃将公主护在怀里,不等皇后说完便开口反问。

    “玉镯为证!”

    “那又怎样?”

    “此事十分凑巧,不能说毫无干系。”皇后道:“我知道宁安公主养在你身边几年,你们相处很好,你不相信也是常理。”

    “这么说便是凭空怀疑了?”沈贵妃不给皇后任何诬陷公主的机会。

    “沈贵妃不要忤逆犯上。”伍氏重重的提醒。

    “哼,沈娘娘,您还不明白吗?她们这次就是冲我来的。”公主早已看懂了。

    李和突然想起,七年前宫中发生过一件惊天动地的大事,史称“壬寅宫变”。而当年在“壬寅宫变”中,方皇后得宫女报信救下皇上的同时,趁机冤死了受宠的曹端妃,当皇上得知时已无力回天。

    李和已经看明白了,方皇后当年趁机冤死曹端妃,今日恐怕又想要冤害曹端妃的女儿。

    宫殿气氛紧张起来,不知何人偷偷出去报信,到底还是惊动了皇上。

    气宇轩昂,威仪堂堂的皇上来到了中宫,看着满屋子的嫔妃公主,不由得叹气:“这又是干什么?”

    伍氏替方皇后禀明事情原委,沈贵妃则在一旁替公主鸣冤,一时两方又争执不下。

    因皇上迷信“二龙不相见”的传说,因而在皇上到来之前,皇子们早就避了出去,李和其实早该随着裕王出去的,可他此时却在一旁踌躇着,不知以他现在这低微的身份,是否可以介入这场无声的硝烟中。

    “臣斗胆。”李和忽然往前进了一步,恭敬行礼后,开口问道:“臣斗胆,想请问皇后娘娘,夜明珠可是五日前所丢,今日又在北苑湖边所寻到?”

    他从来都是隐忍退让,恪守复礼,尤其在宫中,从不会多说一句话,多行一步路,唯恐惹祸上身。可今日他却不由得想要上前,为这位宁安公主辩解申冤,连他自己也不清楚,自己这一时的冲动到底从何而来。

    李和的陡然插言令皇上及殿内诸人都有些讶异,然而皇上却颔首,允许他问。

    “请皇后回答。”李和恭敬的道。

    方皇后尚未说话,女官伍氏便已出声呵斥:“放肆……”

    皇上扬手阻止伍氏说下去,但和颜示意李和继续。

    方皇后冷眼瞧着李和,唇际古怪的笑似别有意味:“不错。”

    李和再问她:“皇后可是因为金丝连珠玉镯而怀疑公主?”

    方皇后想了想,说是。

    李和再转身,对皇上说:“五日前,臣因有事耽搁,误了出宫时辰,那时夜已深,因不熟识内宫路,误行至内苑,无意中看见一白衣跣足的小女孩,那女孩子便是宁安公主……当时臣并不知公主身份,只以为是宫中的小宫女。”

    “哦?”皇上问,“那她当时在干什么?”

    李和看了宁安公主一眼,宁安公主也同样看着他,看样子已经认出了他。

    李和道出实情:“她只是在哭,一直哭,并没有任何不轨行为。”

    一旁的沈贵妃露出欣慰的笑意:“并无偷窃藏匿罢?”

    李和摇头,肯定地答:“没有。臣与公主虽然打了照面,但并没有说上一句话,公主即刻离开了,臣从始至终都未见她藏匿赃物。”

    “一派胡言!”方皇后有了怒气:“那金丝连珠玉镯怎么说?”

    李和的思维被她问句搅乱,稍稍理清思绪才道:“臣进宫还不到一月,从未见过公主,更没见过公主的那只玉镯,但那日公主离去时,臣确实有见她手腕上戴有一串珠子,是由金丝环绕的灰色珍珠串连而成,但是具体有多少颗珍珠,臣并未细数,若公主那只金丝连珠玉镯确实是长这个样子,那臣可以为宁安公主作证。”

    若能证明公主临走时还带有手镯,那就说明那镯子是在之后被人偷走,放至湖边诬陷公主的。

    “你确实大胆,不过你看错了,公主的那只玉镯上的珍珠并不是灰色的。”方皇后因抓到李和证词中的错处而高兴。

    李和却是淡定的一笑:“皇后娘娘不知,臣见到公主那晚,夜色漆黑,若珍珠本身不是灰色,那就只有一种颜色了。”

    “什么颜色?”

    “粉色,只有粉色能在夜色笼罩下呈现出灰色来,所以公主那只金丝连珠玉镯上的珍珠,若非灰色,一定是粉色的!不知臣是否猜对?”

    李和一步步的推理,不禁让殿内诸人刮目相看,深感佩服。

    皇后一时无言,须臾,只听一旁康妃笑而赞道:“好!好!好一个智勇双全的孩子!”

    皇上闻听此言,扭头看向康妃,突然发觉已经好久没看见她了,今日她梳着抛家髻,穿着一身淡紫色的衣衫,虽趁的她十分温婉,可性子依旧那样爽朗直快。

    “你分明是受人指使,才罔顾天威,敢作假证!”方皇后指着李和道。

    “那敢问皇后娘娘,臣有几点疑问,娘娘是否可以作答?”李和毫不畏惧的再次发问。

    皇后还未回答,皇上却已经点头同意:“你问吧。”

    “臣有三问。一,皇后娘娘既然知道这夜明珠乃是五日前夜里所丢,时间如此清楚,那为何当时不寻,而至今日才追究此事呢?二,为何娘娘仅凭一串金丝连珠玉镯便认定是宁安公主所偷,而不是别人有意陷害?三,此夜明珠既为珍宝,必然被娘娘束之高阁,精心保管,宁安公主很少来中宫,为何对中宫格局那般熟悉,竟知道夜明珠藏在何处?且不说公主每日出门必有众多宫人跟随,就连中宫每日也有几十个人伺候洒扫,为何无一人发觉,宫人失职,皇后岂不是亦有过错?”

    李和一连串思路清晰的发问,方皇后听的赧颜汗下,殿中众人却都觉得大快人心。

    “放肆!”伍氏十分精明,听到此处,直接朝李和走近,一抬手,一记耳光闪电般落在他的颊上,那一瞬间的声响在寂静的宫殿中尤为清晰,李和被这一巴掌扇的站立不稳,踉跄后退。

    “你凭什么打他?”公主拍案而起,立刻就要冲过来,幸而被沈贵妃拦住,但却“哇”的一声哭了出来:“你这个恶毒的女人,怎配为国母?你害死我母妃,害死我姐姐,如今又要害死我!”

    李和好不容易才站稳身形,抬手擦拭嘴角,衣袖上立刻沾染了血迹,伍氏那一巴掌极狠,已经将他的嘴角打破,鲜血点点渗出。听见公主哭泣,他又闻声望去,见公主已经在沈贵妃怀里哭的梨花带雨,须臾又抬起头来,一双泪眼凝视着他,他与公主目光有一瞬相触,但觉她眸光里满是委屈与无助,他霎时心中也跟着一恸,深深低下头去。

    皇上不顾女人之间的战争,只是看着刚刚挨完打的李和,反问:“现在呢?还是依旧不改证词吗?”

    李和漠然垂首。类似的折辱在他从出生到现在的十二年里,已经并不鲜见,如何悄无痕迹地将此时的羞耻与恼怒忍下去,是他最拿手的本事。就忍辱而言,他尚不是最佳修炼者,虽做不到主子打左脸,再微笑着把右脸奉上,但至少可以保持平静的表情,沉默的姿态。

    “臣,不敢欺君!”李和忍着脸上痛意,仍旧坚决的张口回答。

    皇上盯着他看了半晌,忽然问道:“你叫李和,裕王的伴读,李猛的侄子,是吧?”

    李和颔首默认,心里有些慌张,不知皇上对他有何惩罚,只求不连累其他人,尤其是待他很好的裕王。

    “很好!”皇上居然赞赏他:“你很有魄力。”

    李和惊讶的抬头,正好看见皇上那欣赏的笑容。

    旁边的方皇后还欲辩解,皇上却是一脸沉痛的看向她:“皇后没有调查清楚,就胡乱猜测公主偷窃,如今面对质问却方寸大乱。今日丢了夜明珠事小,明日连凤印也丢了,岂不事大?”

    皇后惊动,她明白这是皇上的警告,吓得慌忙往后踉跄半步,幸而被伍氏扶住。

    皇上愤然离去了,宫中诸人也纷纷起身告辞,对这位失魂落魄的皇后并没有丝毫可怜,很明显,大家对她这种不耻行径早已见多,而且也是极为痛恶的。

    李和也趁机离去了,他现在可不敢与皇后独处一室,待皇后翻过脸来,定要报复他的。出了中宫,便急忙往清凉殿的方向走去。

    不知不觉又行至北苑湖边,李和蓦然停住脚步,那位小姑娘又出现在他前面,只见她背靠在不远处的大石头上,清风拂过,额前青丝被吹起,她眯着眼,仰头享受着微风的爱抚。

    一些太监侍女站在她身旁,沈贵妃亦是满脸慈爱的望着她。

    “参见贵妃,参见公主。”这次,他没有上前,只是恭敬行礼。

    公主扭过头来,看清是他,立刻提着裙子飞奔过来,像一只绯红的蝴蝶翩然而至。

    公主本来是笑着的,可看到他脸上的红伤和嘴角的瘀血,便微微皱起了眉头,眼里带着一丝担忧与愧疚:“你,还好吗?我听说你是三哥的伴读,料想你一会儿必然回清凉殿,特地在这里等你的。”

    “等我?”李和有些受宠若惊。

    “是呀,你为了我都被那“老巫婆”打了,现在怎么样,还疼吗?”公主踮起脚,伸手触碰他的伤口。

    那样近的距离,连她身上的玫瑰香粉味儿都清晰的闻见,李和连疼痛都忘了,只觉的心慌意乱,急忙后退了几步,拱手回道:“没有大碍,谢公主关心,臣只是实话实说。”

    公主怔了一下,掏出丝帕来,又往前进了一步,抬起手,轻轻为他擦拭嘴角血迹。

    “我那晚也打了你一巴掌,所以你才害怕我,是不是?”

    公主的脸近至眼前,李和呆立住,已经忘了回话。

    只听公主又自顾自的说道:“唉,我那时也并不知你是谁,往后我不再打你便是了。”

    可若公主知道往后情形,便知这句话是说早了,可此时她的确是真心实意的。

    “公主。”崔婆婆几人站在远处唤她,公主年纪虽小,但与外男举止太过亲密,仍旧是不合适的。

    公主扭头冲崔婆婆吐了吐舌头,样子调皮古怪,令人发笑。随后她将丝帕塞到李和手中,又从袖中掏出一个精致的小瓷盒递给他:“这是上好的药膏,我让崔婆婆找出来的,以前我摔伤了,崔婆婆总是拿这个给我涂抹,瘀肿就消的很快。”

    李和拿着药膏再三谢过,公主道:“我得赶紧回去了,沈娘娘和崔婆婆她们还在等我。”

    公主转身跑开,很快投入了沈贵妃的怀中。

    李和痴痴的望着小公主,见她们逐渐走远,没了踪影。

    明朝皇子出宫开府之前,都是聚在文华殿由讲读官们授课讲学。

    历代皇上通常都会选民间俊秀或王公贵族之子入宫伴读,当今皇上女儿甚少,大公主亡故,二公主与四公主皆早夭,只留下三公主宁安公主与五公主嘉善公主,因怕两位公主孤单,于是皇上便下旨让宫外的郡主们陪两位公主一起读书,又选了几位王侯家的小姐们伴读,男女之间用一张屏风隔着,算是稍稍避嫌。

    讲读官是翰林大学士徐阶,一个三十多岁的儒雅书生,长得很端正,虽然严厉,但学问极好。他教男子学问,却从未放宽对女子的学业,虽然兵法政治之类的学问,他很少同女子们讲解,但古诗经文他必让女子也精通,而且闲时便要查看她们功课,不论是皇子还是公主,贵女还是伴读,只要稍有偷懒懈怠,他必要严斥一番,因此大家都对徐师傅又敬又怕。

    那日,徐师傅命众人默写出师表,偏偏三公主没背,只写了两句便想不出来了,见周围人也是愁眉苦脸,料想求助希望不大。

    夏日午间炎热,窗外绿柳成荫,树上婵虫不住的鸣叫,殿中放着大冰块解暑,徐师傅正在前面的椅子上点头打着瞌睡。

    公主悄悄移动了凳子,趴在屏风上观看另一边的风景,只见男子那边也有好几人抓耳挠腮,半天未写出一个字来,还有的人早已放弃,偷偷玩闹起来,倒是裕王身旁的李和,一脸认真,已经行如流水的将出师表全文一字不差的默写于纸上。

    公主心下一喜,揉了一个小纸团朝李和飞快的扔了过去。

    李和正专心默写,纸团从天而降,稳稳的落在他面前的案桌上,他吓了一跳,伸手打开,只见皱皱巴巴的纸上只有四个娟秀的小字:默完丢还。

    李和抬眼望去,看见三公主小小一只,两手紧紧扒在屏风之上,只露出上面半张脸,身形摇摇晃晃,似有站不稳,一双圆溜溜的大眼睛正小心翼翼的往这边看来,拼命的暗示他,他当即心中了然,急忙又将出师表在小纸上草草默写一遍,趁众人没察觉,急急的丢还回去。

    裕王在旁将二人的小动作尽收眼底,却早已习惯,只是一笑了之,并不拆穿。

    公主得了答案,急忙低头抄写起来,却忘了再察顾周围,更不知徐师傅早已醒来,恰被他人赃俱获的抓了个正着。

    “徐师傅!”三公主一惊,那张皱皱巴巴,写满小字的纸张已经被徐师傅拿在手上了。

    “哦,看字迹,臣便知又是那位“好心人”帮忙了。”徐阶一边盯着纸上的字,一边往屏风那边瞥了一眼,声音不大不小,正好能被两边人都听见。

    屏风那边的李和听闻此话,自知错处,只低头不言。

    公主却满脸委屈的大声申辩:“那出师表太长,师傅不过只讲了两遍,也没说让背诵,自然没几个人能全文默写,分明是故意刁难我们。”

    徐阶听了公主这番话,倒也不急,只笑着反问:“那三公主的意思是,只要是臣说过要背的东西,三公主都能背出来吗?”

    “那是自然!”公主肯定的回答。

    “那好,去年臣让众人背过李太白的一首诗,名叫《长干行》,公主且给臣背一背吧。”

    公主张张嘴,刚才的自信已全然没有了,因为那是去年学的诗,她并不曾温习,当年背诵时便磕磕绊绊,如今更是浑忘了,经其他人偷偷提醒,这才想起第一句来。

    “妾发初覆额,折......折花门前剧。郎骑竹马来,绕床弄……青梅。同居长干里,两小无......无嫌猜,十四......十四......十四......”公主声音越来越低,再也背不出来了。

    “十四什么啊?后面呢?”徐阶捋着短短的胡须,有意提醒:“那公主想一想,自己十四岁时会干什么呢?”

    “嗯......不知道。”公主依旧茫然的摇摇头,她想不出来,那还有好几年呢。

    徐阶刚要皱眉,只听屏风那边突然有人朗声接下去:“十四为君妇,羞颜未尝开。低头向暗壁,千唤不一回。”

    徐阶不言语,只听那边背完这两句后,才稍稍露出笑容,一脸欣慰的赞道:“明则的记性,向来是极好的。”

    明则,是李和的字,诚则明矣,明则诚矣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