笔下文学 > 璀璨星李端棻 > 第五章 李端棻在何亮清家刻苦攻读十年

第五章 李端棻在何亮清家刻苦攻读十年

笔下文学 www.bvwx.com,最快更新璀璨星李端棻 !

    (一)

    贵阳和青岩在那个时候,虽说只有几十里地,但交通不方便,只有一条两三尺宽的山路,在当时的条件下也算高速公路了,李端棻自从六岁被舅舅带走之后就再也没有回来过,一心忙着读书。舅舅偶尔到贵阳来买些纸墨用品,到姐姐住处看望姐姐,顺便讲起他的故事外,没有其他。

    (二)

    李端棻十六岁那年,舅舅考上了进士,要到四川某县任职,书教不了。但他知道,李端棻学业已成了,这次就是他不考上进士了,他也准备开口叫李端棻回家,准备应试了。在何亮清准备赴任的前几天,他叫来了李端棻,对他说:“端棻,你已学成、你是青出于蓝而胜于蓝,你的学问已经远在我之上。”

    李端棻不好意思地回答:“哪里哪里!舅舅谬赞了!”

    何亮清:“不是谬赞,你我甥舅就不用客气了。我写诗还要斟酌再三,几天才能完成一篇,而你是信手拈来,你比曹植的七步诗有过之而无不及。”

    李端棻又一脸的客套。

    何亮清把手一档,意思叫他不要讲话,他又接着说:“曹植,曹操本来想把位子交给他,但他恃才傲物,酗酒成性,因酗酒而误事,但你不同,你克勤克俭自制能力很强,这是一个成大事者最基本的要素,从六岁开始,你的一言一行,我都在用心的观察你,都在对你作评估和打分。尤其是你很想念你的母亲,但你从不提出回家看望你的母亲,不是你不孝,而是你心机很深,在你的理想和抱负面前,跟母亲的相见又算得了什么?”他又说:“我说的不错吧!”

    李端棻莞尔一笑,脸红了,想说话却又不知道说什么好。

    何亮清接着说:“我也给你指条明路,你虽说有文才,有学问,但上天还要有‘天梯’的!但,你社会经验不足,你应该到你叔叔李朝仪那里去,他在顺天府任职,天子脚下,皇上,皇太后的安全都是他在掌管,连皇上和太后都要敬他三分,又凭你的才华,于公于私他都会帮你的!”

    李端棻对舅舅何亮清作了一番用情至深的谢意和谢辞,离开了舅舅家。李端棻在后来的回忆中说、他的文化知识是舅舅教的,他的为官之道又是叔叔李朝仪教的。

    是的,很多人都说他福气好,羡慕他。羡慕他有一个好舅舅,又有一个好叔叔。但那都是外因,内因是他自己,就和鸡蛋孵化小鸡一样,内因才是起决定性的作用,他之所以要领导和参加“戊戌变法”?为什么一定要上《请推广学校折》?这一切的一切,他才是内因。

    (三)

    李端棻回到家,来到母亲面前、母亲一惊,开始反应出来的是不认识,因为他走的时候是个小孩子,现在却是一个高高大大的大人了,当听到他喊“母亲”两个字时,他母亲的眼泪夺眶而出。十年了,三千多个日日夜夜,对一个做妈的人来说那是分分秒秒的牵肠和挂肚!那种煎熬无以言表。眼前这个小伙子,眉宇间的英气逼人,不经意间让她想起了李端棻的父亲,又忍不住嚎啕大哭了起来,哭声中在诉说着千般委屈,万般无奈!知母莫若子,他从母亲的哭声中感同身受的难过和委屈,哭声是那样的悲伤和凄凉,也有撕心裂肺的无可奈何,李端棻再坚强,此时也落下了眼泪。

    哭过一阵后,他妈妈停了下来再看看眼前的儿子,她又笑了,李端棻也陪着笑。他妈说:“你这个没有良心的东西,十年了?都不回家看看妈!”

    李端棻笑着说:“我怎么不想回,做梦都想回,我怕一提出要回来,舅舅就顺势说我学业已完成,叫我不要再回去了,毕竟我们是一分银子都没有给,一粒米都没拿的。所以我不敢提回家。”

    他妈:“哦,是这样!”表示了理解,高兴了好一阵子后就做饭去了。这时他哥哥也回来了,都表示了极大的兴奋与激情,高兴之余你把我的肩膀捏一下,我把你的肩膀捶一把的。

    吃饭间妈妈讲了哥哥结婚了、姐姐嫁人了,其中有高兴有惆怅,有失落,有辛酸,李端棻此时更多的是惭愧。

    他说:“妈,孩子不孝、我太自私了,只为了自己却忽视了老妈的辛苦!”说着鼻子一酸,喉咙哽咽了,压了半天的情绪最后说:“妈,我无以为报,今生难报您的养育之恩,我只有拼命用功读书,用考上举人来报答您,也告慰父亲的在天之灵!”

    她妈妈露出了久违的笑容,他的这番话打开了他妈的心结,说出了十几年来她想听到的那句话。

    (四)

    几天后,李端棻说出了舅舅的建议,说舅舅要他去北京找叔叔李朝仪。他妈当即就同意了,李端棻的妈是个明白人,因为他父亲原来也当过官,她知道从儿子能够考试,到顺利的当官,还有一段漫长的过程,这个过程中的确需要有人来帮助和支持,就是外人,也有可能是要想尽办法的来攀上这么一个亲,更何况是自家的亲叔叔,这就是没有什么可讲的了,肯定是要去靠这颗大树,俗话说的好,‘大树底下好乘凉’再说他舅舅也建议他去北京找叔叔李朝仪,肯定是没错的,于是他暂住了几天后,带着贵州的土特产,一个十六七岁的孩子,向着希望中的北京城出发了……

    李端棻带着的盘缠不多,一路上也是拮据得很,用‘乞讨’来形容当时的艰难也不为过,甚至更为凄惨,好在他的心中有理想在支撑着他,吃什么样的苦也不以为然,理想和目标支撑着他一路顺利的到达了北京城。